台灣的歷史,台南府城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
「鹿耳門」這當時與荷蘭軍隊交戰廝殺的古戰場,
也是鄭成功踏上台灣土地的第一腳步
曾經商船雲集的他,已不見三百年前戰艦、風帆,
如今化成魚塭與鹽田與居住著純樸漁民的寧靜小漁村…
周六一早,在衛中的帶路下,一探這台灣歷史上重要的景點
途中先經過了安平的湖濱水鳥公園,完善的賞鳥觀景台與單車步道
從安平樹屋後方一直延伸到四草大橋,
在目前的台南市來說算是很不錯的一條親子單車路線。
在單車道尚未真正普及之前,在路上雖然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單車標誌
但是能夠像這樣,只有單車行逕的路徑實在難能可貴。
沿著湖濱水鳥公園旁的單車道,一直通往四草大橋,也是這條單車道的終點。
在橋下盡頭前左轉,出來到大馬路後右轉就可以上四草大橋
在台南市政府的用心規畫下,讓人感受到這是一段對於單車客非常友善的路徑。
跨過四草大橋,立即右轉沿著橋下小徑,穿梭在四草的魚塭裏
到了鹿耳門港,望著眼前台灣海峽,聽著耳邊的波浪聲...
而府城天險石碑就佇立在堤防的盡頭
訴說著三百年前鄭成功與反清復明軍隊收復台灣的那一段歷史...
曾為台灣八景之一的「府城天險」由來
早期的鹿耳門港、鐵板沙線,一般船隻進入必會擱淺,
船行其間須待漲潮,沿盪纓而入,為一天然之險要。
屹立於鹿耳門溪口的「府城天險」石碑,
展示鹿耳門港的歷史歲月,留給後人無限之思古幽情。
(文字引述來源:郭長成老師攝影作品中「府城天險」的石碑介紹)
鹿耳門,位於台灣台南市安南區出海口,因台南市沿海地形海岸線形似漏斗,昔稱台江內海,
斗口處是出海口,因台灣在十七世紀以前島上遍佈鹿群,鹿耳上尖下寬,故人便稱此出海口為鹿耳門;
1624年(後金太祖天命九年)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此登陸建城(同年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帥領五千中國人,
百名日本人在鹿耳門以北50公里北港溪出海口建城),1661年(清世祖順治十八年,
據說順治在此年2月5日至福建前線,被鄭成功炮擊落海身亡崩殂,當地海魚魚嘴蹶起,
閩南語俗話:「食皇帝肉,魚嘴缺角。」)為免清帝國傾全國之兵力攻擊閩南,
鄭成功十萬大軍即是在4月30日此登陸台灣(當時稱大員),與荷蘭人發生戰鬥。
(資料引用來源:維基百科-鹿耳門)
附帶一提,鄭成功一直以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據點
鎮門宮供奉的正是延平郡王鄭成功
與台南市境內大多是清式外貌建築的寺廟相較之下,
重新整建後的鎮門宮,以明式建築著重於樸素外觀風格。
鹿耳門溪口旁的鎮門宮(台南市安南區媽祖宮一街345巷420號)
在鎮門宮門口前休憩的迷你馬吸引了我們的目光。
兩位荷蘭門神一直是該廟的特色,歷經了三百多年的歲月守護著國姓爺鄭成功,
而這兩位沒有穿鞋的門神,在2005年時,國姓爺賜封二位洋門神為「鹿耳門神」並歸化我國籍。
台南市長許添財並為二神開光後,恭請二神入籍南市,希望兩神「常駐鹿耳、永定府城」。
(引用來源:自由時報)
沒有穿鞋的門神,由台南市安南區市民林中信先生所繪
由林中信先生所作的西洋門神彩繪畫法和風格十分特別,全台僅此一處。
更多的影像或說明請參照:
1.府城傳奇-赤腳門神(鎮門宮官方blog)
2.郭長成老師攝影作品裏有更多鎮門宮改建前和荷蘭門神的照片。
告別了這純樸的小漁村和鎮門宮前的迷你馬後,踏上了我們的歸途..
很難想像,這樣悠閒的知性之旅對我來說只需花費一個多小時,約二十公里左右的行程。
這趟單車之旅,感受到身為台南人的幸福...